电影《忠犬八公的故事》,讲述了一只秋田犬用10年的时间等待着不会再归来的主人,让无数人泪目。八公主人原型即为东京大学农业部教授上野英三郎博士。从红门进入东京大学校园,沿着两旁的银杏漫步到农业部的正门,你就能看到上野博士与八公拥抱的铜像,让人感受到这座亚洲顶尖学府的温度。
忠犬八公铜像
东京大学(英文:The University of Tokyo;日文平假名:とうきょうだいがく),简称东大(とうだい),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世界顶尖综合性国立大学。该校为日本文部科学省“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”A类顶尖校,是国际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、亚洲大学联盟、学术研究恳谈会、卓越研究生院计划、领先研究生院计划、日瑞Mirai项目等组织成员。
东京大学诞生于1877年(明治10年),由“东京开成学校”与“东京医学校”在明治维新期间合并改制而成,初设法学、理学、文学、医学四个学部和一所大学预备学校,是日本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,也是亚洲最早的西制大学之一,其部分科系最早可以溯源到灵元天皇时期。学校于1886年更名为“帝国大学”,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国大学;1897年,其易名为“东京帝国大学”;二战后的1947年9月,其正式定名为“东京大学”。
作为资本主义文明浪潮冲击下的直接产物,东大在日本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性地位。至2018年,东大培养了包括11名诺贝尔奖得主、6名沃尔夫奖得主、1名菲尔兹奖得主、16位日本首相、21位(帝国)国会议长在内的一大批学术名家、工商巨子、政界菁英。
宫泽喜一
明治维新以前,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末期,资本主义刚刚出现,还不占统治地位。日本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。当时的日本,没有成型的、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制度,也没有一所大学。
明治维新开始以后,日本政府为了发展资本主义,使日本尽早地成为能同西欧各国相抗衡的强国,采取了两项基本政策:第一,“富国强兵”,即改变过去的封建统治形式,把政治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,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,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;第二,“发展科学文化”,培养国民的国家主义意识,制订新的国民教育制度,以达到启蒙和普及科学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。可见,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培植人才和开导国民的意识,作为日本富强昌盛、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方面。为此,日本模仿欧美的一套办法,改革和发展教育。1872年(明治5年)为了改革学校制度,颁布第一个教育法令,即《学制令》。东京大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立起来的。
教养教育:不慌不忙找兴趣
东京大学是为数不多还保留着“教养学部”的日本大学。学部英文名称是international liberal studies,类似美国的文理学院倡导的通识教育,目标是培养具有开阔视野,兼具高水平专业知识、理解力、洞察力、行动力、想象力,且拥有开拓者精神的各领域人才。
在实施“教养”课程的目黑区驹场校区,本科生在入学后的两年时间里,不分具体的专业学科,可从涵盖了各国语言、法律和政治、经济学、历史学、文化人类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数学的课程库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,掌握方法,开阔视野,然后根据自身兴趣和潜力去选择适合的专业。在大学三年级进入研究室后,学生才会开始主攻特定的领域。
没有必修课:一切都为自己学
被称为“自由的百科全书”,东京大学开设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选修课程,并赋予学生们高度的自主权——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门课程,无论与所学专业是否有关联。结课时的评价方式不是传统的考试,而是提交研究报告或学习心得,这需要学生查阅并理解大量文献资料,且融入自己的分析和想法。严格又不失自由的学术氛围就这样形成。
在校本区一片现代化建筑群中,东京大学的一座古朴典雅的门,独具风格,这就是日本的国宝,人们称它为红门。江户时代,藩王娶妻建红门是一种习俗。红门后来经东京大地震和二次大战的破坏,1949年被国家定为重点文物。1991年重新修缮一新,十分有气派,新红门成为东京大学的代名词。
国宝红门
走进正门,是被视为东京大学象征之一的银杏树道,这些银杏树同东大一起历经了百年的沧桑,他们给校园带来的超凡脱俗的美,令人神往。
东京大学有一处著名的“心字池”,清幽的池水、戏水的野鸭,有一种中国江南园林的雅趣。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在小说《三四郎》中描写了它,所以人们又叫它“三四郎池”。如此美丽的景致,曾经为东大孕育出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——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。
川端康成
在东京大学和中国之间,早就开始了人文科学领域的交流。我国许多的知名人士在这所古老的大学就读过。
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,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,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就毕业于东京大学;著名数学家、教育家苏步青1924年留学日本,193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,获理学博士学位。在日本读大学时他发表了《关于弗开特的一个定理的注记》数学论文,在当时引起轰动。长征路上唯一的教授成仿吾也毕业于东京大学。
现代小说家、散文家郁达夫毕业于东京大学经济学部。孤身一人赴日读书时,他只有17岁,在他23岁时,顺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苦读至毕业。将近十年的留学生涯雕琢出了坚强而珍贵的文人风骨和革命家精神,写出了《沉沦》、《春风沉醉的夜晚》、《故都的秋》这样历久弥新的作品。
日本留学时的郁达夫
曾任林业部部长的梁希是著名林学家、林学教育家,他于1906年赴日本留学,入士官学校学习海军,加入同盟会。辛亥革命时回国,1913年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习林学,1916年回国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师兼林科主任。
另外胡政之、张资平、王梵生、汪厥明、史尚宽、穆木天、杨春洲、杨向奎等都曾经是东京大学的学子。